
今天才看了上學期阿茂老師推薦的一本書"肉體與石頭".會突然想起這本書是因為昨天在思考自己對於"城市漫遊"這個行動的解讀是什麼?查理說漫遊是一種工具,非能當論文,倘若加入自我解讀的方法與評論,又何嘗不是一種抒寫的方式?所以我開始從現象學的角度思考,事情的本質是什麼?也就是我開始從"漫遊"這個動作去解讀,波特萊爾和我之間的漫遊經驗差異在哪?其實回歸到本質上,漫遊是必須透過人類的身體與思想的交疊而釋出的動作,當身體親自經驗城市的位移與轉變,肢體上的觸碰.視覺上的交疊.心靈上的同位...加上自我的解讀,漫遊這個動作就會變得有意義.
現在對於人在城市裡移動的速度早已遠超過祖先所想像的程度,移動.速度.穿越都會造成我們對城市的不連結感.城市只是一個讓人經過的過程,這種方式顛覆以前希望羅馬時期人跟城市之間的關係!我們現在的人類早已習慣了現存的城市與事物.幾乎全球都陷入成為現代國際樣式的城市樣貌!
因為有人才會有城市,也因為有了城市建築人才逐漸地聚集,兩者是相互成長的.而回看我們的城市,人的活動是非常活躍,但是相對地城市卻似乎少了點與人類互動的力量,那城市設計者又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去省思這件事,是需要很多努力的......
2 則留言:
這裡有個 2007城市行動藝術節
http://cityfables.culture.gov.tw/
儘管他跟城市...可能沒有太多的關係
謝囉!有你老師耶^^
可惜16日我無法參加開幕,當天有Linkin Park Concert...很可惜說
張貼留言